2024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193亿元,在全国、西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提高,分别达到6.5%以上、30.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五年来,经济实力稳健增长,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区域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开放水平大幅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加速推进,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视角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4个区域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是区域间发展差距明显,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分化特征,且不同阶段受多重因素影响,发展速度和区域发展态势均有所分化,区域协同空间有待拓展。展望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望在经济实力、创新范式、区域治理、对外开放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产业创新升级、优化区域协同、促进生产要素变革与聚集、赋能科技创新、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面临多重障碍:城乡数字鸿沟制约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优质企业总量和创新能力与其他三大城市群相比尚存差距,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创新人才短缺、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高、区域创新协同不够紧密等制约,未来需要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区域开放合作等措施,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
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呈现“中心极化—外围低效”特征:成都都市圈和重庆都市圈优势显著但内部差异扩大,外围地区因技术扩散不足与要素错配而难以突破低水平均衡。地理与行政壁垒加剧科创资源“中心集聚”与外围要素失衡,需通过市场化改革、要素精准配置及跨区域协作,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并推动技术—产业协同扩散,以破解区域分化。
下一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一屏障”的战略定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