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CONNECTED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2023-2024)

摘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由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组织编写,是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主要归纳、总结和梳理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业政策、产业链、技术创新、市场应用、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分析,通过比较与借鉴、案例分析阐释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本书指出,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全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为主要目标,通过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配套基础...展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由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院组织编写,是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本书主要归纳、总结和梳理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其产业政策、产业链、技术创新、市场应用、营商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分析,通过比较与借鉴、案例分析阐释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典型经验。

本书指出,近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构建全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为主要目标,通过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等举措,积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整车制造、智能网联技术、车路协同等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然而,与国内外先进产业集群相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形成高度集成化的产业生态,全球竞争力亟待提升。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重点发力智能驾驶、绿色制造、车联网等核心领域,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深化与东部地区及国际市场的合作,致力于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技术前瞻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形成差异化发展优势。

本书总结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第一,产业引领力不足,产业链生态不完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竞争力较弱,缺乏能够引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潮流、制定行业标准的世界级领军企业;动力电池的流向管理和回收利用技术水平较低,产业生态保障体系不完善。第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短板问题突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缺乏能够支撑大规模技术突破的创新生态系统,车用芯片、高速轴承、毫米波雷达等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第三,市场面临品牌与利润双重挑战。新车型频繁推出、产品更新迭代加速、价格战愈演愈烈、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多重挑战,导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行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联动性差,国际竞争力不足。第四,市场准入规则不统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市场准入方面存在区域差异,市场准入规则的不统一造成市场分割,审批流程复杂,降低了市场运营效率。第五,产业发展同质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存在较多共同之处,加剧了区域内的产业同构现象,未能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导致难以建立相互补充的产业生态。

本书认为,协同共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第一,加强政策规划与引导。制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与协同路径,强化政策支持。第二,完善产业基础与配套设施。深入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充电站、换电站的布局,加快充电、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第三,强化技术引领力。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研发投资,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方面,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成果交易、孵化培育等服务平台,提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水平。第四,拓展市场应用与示范。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在公共交通系统、物流与配送和共享出行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市场应用空间。第五,深化区域协同与合作。在制定区域层面的产业发展规划时,应明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各自的产业分工和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深化两地在技术标准、市场准入和政策协同等方面的合作。

收起<<

AI助手

在线客服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联系人:罗老师

电 话:010-59367265

邮 箱:database@ssap.cn

Q Q:2475522410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