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十美”共建全面开启建设美丽上海新征程,美丽上海建设过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过程,能够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身是绿色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生态要素优化配置、产业绿色转型,为美丽上海建设提供重要的推动力。本报告开展的情景分析显示,到2035年,新质生产力情景下单位GDP能耗相对于政策情景下降25.1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加11.4%,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推进美丽上海建设进程。因此,探寻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的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最大化发挥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实现新质生产力提升与美丽上海建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上海建设,是一个包含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治理、城市建设等多领域的综合性任务,需要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治理、气候变化适应等领域协同发力。其一,发挥绿色低碳发展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新型能源体系在清洁能源供给、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或替代、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化、能源系统效率提升等方面的支持作用。加快发展新型租赁经济等绿色消费模式,进一步明确行业标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培育绿色消费文化。发挥森林碳汇对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强化生态空间分类精细管控,加强森林碳汇技术研发推广,完善生态空间价值实现机制。构建全要素的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美丽上海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健全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共享创新,协同打造长三角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其二,发挥生态环境治理与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协同效应。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完善制度适配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绿色数字技术创新的投入和转化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数字化转型风险管控。推进污染控制与治理、绿色交通、循环利用、储能、绿色建筑等领域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创新与制度创新。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加强油烟气管理、噪声污染防治和建筑垃圾全流程管控等公众关注的“身边小事”治理,将美丽细胞建设提上日程。加快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统筹建立国家和地方公共服务碳足迹背景数据库,积极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其三,协同推进气候变化风险应对与新质生产力提升。将气候相关经济金融风险纳入宏观经济模型,在绿色公共采购和气候风险披露政策决策中纳入气候适应能力要素,加大对具有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效应的新兴技术的投资。通过开展多部门协作、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据驱动的决策和智能管理等,协同推进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风险应对、健康风险应对与新质生产力提升。
收起<<